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文章正文

针灸取针如何分补泄

作者:佚名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的核心,针灸的疗效除了穴位的选择,补泻手法也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不懂补泻,就算你记住了一切名医的穴位处方,你也不可能成为名医。我们都知道,临床上的治疗大法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对于疾病的疗效至关重要,一旦使用不得当,不仅治不了病,相反还有可能伤害体内的正气。

针灸取针如何分补泄

作为针灸医生,不能不明白针灸的补泻手法。但是,目前在临床上,由于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医生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很多针灸医生已经不再去重视手法了,大多都是针刺完毕,链接上电针就完事,这也难怪现在针灸的疗效比较差。

下面笔者就简单介绍下常见的针刺补泻手法,供初学者和针灸爱好者参考。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以及平补平泻。

(1)提插补泻

主要根据针身在穴位内提插轻重来区分。 《难经·七十八难》讲:“的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补法: 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 重插轻提 (即慢提急按)。

泻法: 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 轻插重提 (即急提慢按)。

(2)捻转补泻

根据针身在穴位内捻转方向、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 《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补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泻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3)呼吸补泻

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手法。 《针灸大成》:“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补法: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泻法: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4)徐疾补泻

依据针身在穴位的深浅进内和外退动作的快慢,和出针时对针孔操作的快慢来决定的针刺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补法: 针刺入浅层得气后,随之将针身徐徐推入到穴位深层,急速退针至皮下,出针时,快速出针并疾按其针孔, 重在徐入。

泻法: 针身刺破皮肤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徐徐退针至皮下,出针时,缓慢出针并且不按针孔。 重在徐出。

(5)迎随补泻

根据针尖方向与经络气血流向来判断补泻的手法。 《难经·七十二难》中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补法:针刺时使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操作的叫做“随”,也就是补法。

泻法:凡针刺时使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操作的叫做“迎”,也就是泻法。

(6)开阖补泻

根据出针时是否按针孔来区分。 《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补法: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

泻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针孔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将单式手法糅合起来使用的一种补泻手法,主要包括“烧山火”和“透天凉”。

(1)烧山火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操作方法:将所要针刺的穴位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

①让病人自然口呼鼻吸,随其呼气时进针,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②得气后,将针紧按慢提(即重插轻提)9次(行九阳之数);

③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紧按慢提9次;

④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再紧按慢提9次.此时,如果针下出现热感,稍待片刻。

⑤随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性提到浅层,此为 一度 。如果针下未出现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继续如前操作,一般不超过三度。

⑥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 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在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此法多用于治疗 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 等。

(2)透天凉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操作方法:将所要针刺的穴位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

①让病人自然口呼鼻吸,随其吸气时进针,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②得气后,将针紧提慢按(即轻插重提)6次(行六阴之数)。

③再将针退至中层(人部),紧提慢按6次;

④然后将针退至浅层(天部),再紧提慢按6次。此时,如果针下出现凉感,此为 一度

⑤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一次性推至深层,再施前法。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哪一层出现即可停止操作。

⑥手法操作完毕后,在病人呼气时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摇大针孔。

此法多用于 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 疾病。

目前认为的平补平泻手法有三方面:①以《神应经》为主的,认为是“先泻后补”的手法,补泻兼施,扶正祛邪;②以《针灸大成》为主的观点认为,平补平泻是与“大补大泻”手法相对的,也是以提插捻转手法为基础,是以医生的主观意志为主的手法;③以刺激量中等为标准的手法,以患者的针感刺激强弱来衡量。

学好针刺手法是每个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针灸##中医## 健康 #

针刺常用补泻手法

概述

补法:凡是能够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

泻法:凡是能够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影响补泻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

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3.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常用补泻手法

(1)徐疾补泻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素问·针解》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内经》中关于徐疾补泻法的内容包括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其二是指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分补泻,即留针时间较长为补法,留针时间较短为泻法;其三是指以按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出针时快速按闭针孔为补法,缓慢按闭针孔为泻法。

(2)开阖补泻 :《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素问·调经论》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针对补虚,又说:“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这些具体说明了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这一手法在临床不单独应用,一般与其他手法配合运用。

(3)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呼气时进针、行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行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

(4)迎随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灵枢·终始》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七十二难》又有所发挥:“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强调补法要用顺其经气的方法,泻法则要用逆其经气的方法。

《难经·七十九难》又进一步阐述了迎随补泻法,发展了《内经》的迎随补泻理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体现了补母泻子的原则,启示后人用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创制经脉的补母泻子法。

(5)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指出在得气的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法,重提轻插为泻法。

(6)捻转补泻 :《内经》中关于捻转补泻较少记载,《素问·八正神明论》: “以息方吸而纳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没有区分左转和右转。

捻转补泻历经演变,后世医家一般认为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捻转和提插作为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常结合使用,至今仍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目前通常认为紧按慢提(重插轻提)、左转为补;紧提慢按(重提轻插)、右转为泻。

(7)平补平泻 :《灵枢·五乱》云:“徐入徐出,是谓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8、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作用:催气、行气,促使经气通过关节使气至病所。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各种痛证、四肢关节痹证。

青龙摆尾法

操作: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操作: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一手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苍龟探穴

操作: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如龟如土探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操作: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金针赋》提出 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进气与留气、抽添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治病八法。

烧山火法

操作:把穴位分浅、中、深三层操作。针刺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

应用: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寒湿痹证、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

透天凉法

操作: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三层或两层操作。先深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施紧提慢按六数,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产生凉感。

应用:邪热盛、相火上炎、脏腑经络气火有余之证。中风闭证、高热、暑热证。

阳中隐阴法

操作:分浅深两层。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应用:调和阴阳,用于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表寒为主),虚实交杂(外虚内实以外虚为主)

阴中隐阳法

操作: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现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行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行九数。

应用:调和阴阳,用于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内热为主),虚实交杂(外虚内实内实为主)

子午捣臼法

操作: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应用:导引阴阳之气补阳泻阴,用于阳气不行所致的水湿停留或气胀证。

龙虎交战法

操作:进针得气后,先以左转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

作用:疏通经络气血,用于各种痛证。

文章仅代表现阶段的研究认知水平 ,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医疗知识不断更新!

中医针灸的补泻指什么?具体操作时手法如何?

分类: 医疗健康 >>中医

解析: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

⑦捻转补泻:

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

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

⑦提插补泻

补法:得气后

泻法:得气后

③疾徐补泻

操作时间短

操作时间长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 ,操作时间长

疾:快速之意 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

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

④迎随补泻:

补法,近针时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泻法,出针时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⑤呼吸补泻:

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⑥开阖补泻:

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

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

①烧山火:

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待针刺入中1/3(入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小,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痹,虚寒性疾病

⑦透天凉

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再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捻转泻法,然后构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缓慢地

提至下1/3(地部)。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小,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件疾病

累死了,终于弄完了。

针刺的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千金方》也说:“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可见补泻原则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环节,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在临床实际中究竟采用补法、泻法还是平补平泻之法,要在辨证立法的原则指导下,因具体情况而定。

(一)基本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行针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行针时间长者为泻法。一般认为,用拇指和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2.提插补泻

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行针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行针时间长者为泻法。

(二)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5.平补平泻

平即均的意思。对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病证,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为平补平泻法。

6.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3中1/(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下3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7.透天凉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31/(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3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除以上补泻手法外,还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源等多种补泻手法。

(三)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针刺补泻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因素:

1.病人的体质及其病理状态

病人的体质不同及其所处的不同的病理状态,针刺后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机体呈现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如果处于邪盛而表现为实证情况时,针刺可能发挥泻实作用。也就是说,针刺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2.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的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如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商、十宣等穴位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3.针刺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进行补虚泻实治疗的主要手段。上述补泻手法是古今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想取得满意的补泻效果,必须按照上述方法在临床实际中认真加以体会,才能掌握其真谛,以确保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以上就是关于针灸常用补泻手法介绍,建议初学者收藏全部的内容,如果想了解针灸常用补泻手法介绍,建议初学者收藏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本文标签: 针刺   手法   得气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wanyaow.com/news/146801.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最近更新 |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网| 传悦私服网| 美元汇率 |优学网

CopyRight 2022 www.wany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万药健康网 版权所有 | 冀ICP备20020072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oolse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