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文章正文

红斑狼疮中医叫什么病

作者:佚名

[按]近年来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一般多是皮肤关节、多个内脏同时受损,又名阴阳毒、红蝴蝶、鬼脸疮、鹅啖,首见于《金匮要略》。其病因病机多系肝肾不足或因七情内伤,致使阴阳气血失衡,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阻隔经络;复因腠理不密,再受日光照射,热毒入里,燔灼营血,瘀于血脉,伤及脏腑,正不胜邪,毒邪犯脏所致,本病以20~40岁的女性为多见。皮肤损害表现为水肿性蝶形红斑,以鼻梁为中心,在两侧面颊对称性分布,四周隆起,中心微凹,红斑数日后变成暗红色,全身多有发热、关节疼痛及内脏损害,中医治疗以清营解毒、凉血护阴为主,知柏地黄汤加味。缓解期法宜健脾益气,调和阴阳补中益气丸、归脾汤之类。本病应注意与现代医学的寻常性狼疮、药物性皮炎、红斑性天疱疮、系统性硬皮病、皮肤炎及结节性动脉炎等病鉴别。

红斑狼疮中医叫什么病

《金匮要略》曰:阴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诸病源候论》曰:虚劳寒热,劳伤则血气虚,使阴阳不和。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乘,故生寒热。

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疮。…至夏遏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

《病医大全》曰:五劳六极皆是火烁天真。五劳者,五脏劳伤也;六极者,皮焦、肉脱、筋痿、骨重、津枯、脉数也。大抵劳怯之人有此证,皆因二火无制,煎烁天真,气血精神日渐弱,遂成六极。

《理元虚鉴》曰:虚证有六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遇境之因,有医药之因。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生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虚之道毕矣。

治劳三禁,一禁燥烈,二禁伐气,三禁苦寒是也。

古代人称狼疮为什么病

中医红斑狼疮,红斑狼疮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但就红斑狼疮各种症状在历代医学典籍中都有不少记载,如中医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症状的描述。就本病病名而言有的按照本病斑疹红赤如丹涂之状,形如蝴蝶,名之为"红蝴蝶疮"、"马缨丹"、"茱萸丹"等。又因红斑狼疮常因日光暴晒而诱发或日晒后病情加深,名之为"日晒疮"。

而盘状红斑狼疮常在面部形成周边盘状隆起的红斑性损害,有人称其为 “鬼脸疮” 、 “流皮漏”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发热、发斑者,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治疗,称其为 “温毒发斑” 、 “热毒发斑”、 “阴虚发斑”、 “血热发斑”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心脏、肝脏、肾脏等,出现胸水、腹水、水肿等症状者,中医称为 “悬饮” 、 “水臌” 、 “水肿” 等,如病程较久,人体比较虚弱者,可以归属于 “虚劳” 范畴。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外在的表现不一,累及脏腑各异,中医有不同的相对应的名称。

中医对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认识不一,大致认为本病有先天不足,身体亏虚,加上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外受 “六淫”之邪侵袭,引起五脏亏虚,三焦阻滞,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临床以虚象为主要特点,兼有湿阻、血瘀等标实之症。

治疗上普遍认为红斑狼疮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数十种,所选药物达到了上百种。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治疗的同时不断的总结,逐步提高,经过锤炼筛选产生了雷公藤多甙片、昆明山海棠、狼疮饮系列方剂等不同的治疗药物,使红斑狼疮的中医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狼疮(Lupus)一词来自拉丁语,在19世纪前后就已出现在西方医学中。但直到19世纪中叶,有一位叫卡森拉夫的医生才正式使用“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不过他所说的红斑狼疮仅指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而言。人们看到得这种病的人,在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难治的皮肤损害,有的还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萎缩,瘢痕,素色改变等,使面部变形,严重毁容,看上去就象被狼咬过的一样,故有其名。

中医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即将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红斑狼疮主要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间还有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深部红斑狼疮等亚型。1851年 Cazenave 首次提出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时,是指盘状红斑狼疮而言。我国古代医籍中并无与此雷同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症状仍有类似的记载。由于当时诊疗技术的客观条件限制,而且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未能将其确切命名和归属,以致今人在论及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现代中医一般将DLE归于“皮肤病”范畴,而将SLE归纳到“风湿病”范畴中,或笼统地称为“痹病”、“痹证”。多种疾病,一种命名,难免概念模糊,于临证带来诸多不便。今不揣浅陋,对红斑狼疮古名略作追溯。

根据病因命名

日晒疮 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最早提到,其病因乃由“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而成。红斑狼疮患者有不少是因受酷日曝晒而起,约60%的患者有光过敏现象,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是防止光过敏的有效方法。然而,据此就将“日晒疮”与“红斑狼疮”对应起来难免有些牵强。光过敏无特征性,并非所有光过敏患者均患有红斑狼疮,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红斑狼疮患者有光过敏。“日晒疮”病机“非血气所生也”,另从申氏所列的方药“内宜服香茹饮加芩连之类,外搽金黄散制柏散青黛等药”看,“日晒疮”似乎与现代医学的日光性皮炎更为吻合。

肾脏风毒 肾脏风毒乃风邪客于肾经,久而不去,遂酿成风毒之邪,风毒上攻下注,而引起寒热、疼痛、浮肿或生疮疡等症。SLE表现主要有不规则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肿胀、多形性皮损、斑疹散发、时隐时现。而中医所言风毒特点是易袭阳位,伤人体上部及体表,病位游走,游走性关节痛,肌肉痹痛,风疹、疮疡、瘙痒,时隐时现。另外,风毒之邪也常可致眩晕、振颤抽搐、颈项强直等症。风毒之邪又常兼夹其他病邪伤及他脏。《普济方·肾脏门》曰:“夫肾脏风毒流注腰脚者,其状腰脚沉重,筋脉拘急,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是也。”并引用《和剂方》“磁石丸”治“肾脏风毒上攻头面浮肿……瘾疹生疮,百节疼痛,皮肤麻痹”。虽然“肾脏风毒”之称更加侧重于病因病机一面,但其临床表现与SLE损及肾脏的症状相近。

根据病机命名

阴阳毒 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描述过“阴阳毒”,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隋代《诸病源候论·时气阴阳毒候》载:“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或得病数日,变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证急治。失候则杀人。”从张仲景和巢元方所论“阴阳毒”的症状及预后来看,颇似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活动期。唐代孙思邈进一步详述了四时五脏阴阳毒证治,皆以发热为主,伴见发斑、舌破、关节疼痛等症。其后,宋代名医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卷三中专列“阴毒证”、“阳毒证”两篇,并分别以升麻汤、甘草汤主之。后世医家对该病还有不少阐述,是SLE中医病名中资料最为详实的名称之一。

发斑 从引起红斑狼疮出现各种皮疹的病因出发,SLE又有“温(瘟)毒发斑”、“热毒发斑”、“血热发斑”等名称。近代朱仁康认为“温毒发斑”类似SLE,其病因为心经有火,脾经积热或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热盛成毒,毒热走于营血而致。《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候》指出:“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疹。”“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至夏遇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并由此开创了“发斑”论之先河。

在治疗上,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治疗“温毒发斑”的黑膏方,有凉血(营)解毒,透斑外出的作用。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斑疹倍加重视,其认识也渐趋深化。叶天士认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吴又可在《温疫论·发斑》中说:“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亦从而疏畅,或出表为斑,则毒邪亦从而外解矣。”叶霖认为:“伏气温毒发斑,热毒甚而内结,……若仅以犀、地、膏、连,扬汤止沸,不能去其病,设欲釜底抽薪,非加大黄不可。盖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化炎为清凉矣。”叶氏所述对后世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伏气温病 SLE患者约有92%以上出现发热,其中约70%的患者以发热为初发症状而就诊,并可出现斑疹、关节痛、疲乏等症,与中医伏气温病起病时见里热炽盛、发热、斑疹显露等特征相吻合。清代吴鞠通认为:“温病最善伤阴”,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伤阴现象,而阴精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又云:“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并将顾护阴精贯穿于治疗温病的始终。在论述斑疹的用药禁忌时指出:“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温病条辨》卷三所列青蒿鳖甲汤乃治疗温热余邪深伏阴分的著名效方,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根据症状命名

皮疹是红斑狼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8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因此,以皮疹特征来命名红斑狼疮是造成其病名繁多的关键因素之一。

鸦疮 在明代《疮疡经验全书·鸦疮》中说:“鸦者,久中邪热,脏腑虚寒,血气衰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日久损伤难治。”朱仁康认为盘状红斑狼疮类似“鸦疮”,由于肝郁气滞,血瘀凝聚成斑。

红蝴蝶疮 为近代医家根据SLE面部特有的蝴蝶形红斑而提出的新病名,另外也有称为“红蝴蝶丹”、“蝴蝶斑”或“红蝴蝶斑”者,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命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红蝴蝶疮病”作为SLE的中医病名。

赤丹 《诸病源候论·赤丹候》:“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鸡冠肌理。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据此候之描述,与狼疮的红色丘疹、斑丘疹和红斑而不痒很相似。《外台秘要》卷三十:“《肘后》疗面目身体卒得赤斑或黑斑。如疮状;或痒瘙之,随手肿起,不急疗之,日甚杀人,方用羚羊角煎。”

马缨丹、流皮漏 两者均为近代所创之新病名,前者类似SLE,而后者类似DLE,现已很少应用于临床。

鬼脸疮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通常毁坏面容,根据这一特征,北京赵炳南教授最早提出盘状红斑狼疮为“鬼脸疮”,指出其病因病机为标实本虚,阴阳不调,上火下寒,上实下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并以秦艽丸为主方,根据病人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另外,由于红斑狼疮皮疹好发于面部,有人认为“颧疡”、“颧疽”亦属于红斑狼疮。参考《疡医准绳》和《疡科选粹》中的文献记载,两证均由风热而生,发于颧骨类处,不论左右,由小而渐大如榴,初起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用仙方活命饮治疗。显然此二证为发于颧部的痈疽,与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并不完全相符。“血风疮”、“面游风”则系某些瘙痒性皮肤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不仅损伤皮肤出现各种皮疹,还可累及多个脏腑。故在其对应的中医病名上千差万别,以致难以以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名来概括。如多关节疼痛是“痹病”、“周痹”,有肾炎、肾功能损害属“水肿”,有肝脏损害属“黄疸”、“胁痛”,有急性心内膜炎、心肌损伤者属“心悸”,有胸水者属“悬饮”,表现神志异常者,可称为“癫狂”、“痫证”等。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累及的脏腑各异,可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SLE的中医命名,尚缺乏能反映本病内涵的统一的认识,因此沈丕安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体会,提出了“斑痹”的新病名,值得借鉴。

小 结

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这是红斑狼疮的“本质”所在。反映在“标”上则为结缔组织病变,包括皮肤、粘膜、肌肉、血管、浆膜的炎症;有各系统和器官的表现,也可出现全身症状。一般DLE、SCLE以皮损表现为主,而SLE则常伴随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症状。纵观以往的中医命名可以发现,古代医家尤其重视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如“温毒发斑”、“红蝴蝶”、“鸦疮”、“赤丹”等病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斑狼疮的特征性表现,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所反映的病情往往很局限,有时一种命名包含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而且在不分型的情况下很难把握病情和预后。因此,将中医病名进行规范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①便于学术交流,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发展;②规范临床,以利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预后;③使中医能与西医同步发展。虽然祖国医学并未确切论述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但临证时我们不妨借鉴古人治疗上述各病的宝贵经验,取各家之长,并结合现代科技,以期开辟一条治疗红斑狼疮的新途经。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皮肤科:温毒发斑(红斑狼疮)全部的内容,如果想了解中医皮肤科:温毒发斑(红斑狼疮)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本文标签: 红斑狼疮   病名   中医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wanyaow.com/news/145841.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最近更新 |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网| 传悦私服网| 美元汇率 |优学网

CopyRight 2022 www.wany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万药健康网 版权所有 | 冀ICP备20020072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oolse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