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文章正文

完骨如何针刺

作者:佚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诊断出来,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以前少见的疾病,现在也逐渐成为常见病。中风就是其中一个病,并且越来越常见。

完骨如何针刺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疾病最容易引起中风,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梗塞性中风,西医称为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损伤部位不同引起的症状不同。在过了急性期后,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后遗症状,如偏瘫、吞咽障碍、手脚畸形等等。

我们都知道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最常用方法,也是最能有效改善后遗症状的疗法。下面我们就将常见的后遗症状取穴方法介绍一下。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以同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可以活动,但是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的患者常常卧床不起,完全丧失一切生活的能力。

临床上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减弱,肌力大约为4 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症状重,肌肉力量更低,约为2 4级;全瘫: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肌力约为0 1级。

所以,针灸治疗主要是恢复肢体肌力和调整畸形为主。针灸取穴以阳明经络穴位为主,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常见取穴有: 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梁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

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中风损伤了脑干中的舌咽神经会引起吞咽障碍,主要是指食物不能顺利通过口、咽、喉、食道,进入胃部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吞咽障碍可影响进食从而影响身体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对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及腧穴“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的原理,可远近选穴组方,中风后“舌强不语”“类噎膈”多为气、血、痰、瘀阻塞经脉,致经筋、经脉失濡养而致。针刺治疗于相应穴位可以活血化瘀祛痰,调节咽部神经功能的重建,从而改善吞咽能力。

取穴主要以“舌三针”为主,常用选穴为: 风池、翳风、完骨、舌三针。

舌三针定位:廉泉穴及左右旁开各1寸。

廉泉穴定位: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在颈部正中线与喉结正上方横皱纹交叉处。

操作方法: 选用1.5寸的毫针,风池穴、完骨穴针尖向对侧下颌角方向直刺,缓慢进针约1.2寸,翳风穴向对侧翳风穴透刺,进针约1.2寸,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针感感传至咽喉部为佳;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每穴行针约30秒。廉泉穴针刺时让患者稍稍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针尖向舌根部直刺,进针约1.3寸即可,可不提插捻转,其余二穴操作同廉泉,留针30分钟。

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由中风引起的面瘫属于中枢性面瘫。主要是由于面神经核上行通路的部位受损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睑裂以上能皱眉、提眉、闭眼、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相同,没有额纹变浅或消失。常伴有面瘫同侧肢体瘫痪、腱反射异常,没有味觉、泪液、唾液分泌障碍、听力没有明显改变。

中枢性面瘫的取穴仍以局部取穴为主,但是得加上头部的穴位,常用穴位有 :太阳、耳门、牵正、下关、地仓透颊车、水沟、翳风、风池、百会、头皮针的颞前线。

其中,头皮针的 颞前线定位 :位于头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耳前鬓发外引一斜线,自颔厌穴到悬厘这一段。

这是很多中风患者会出现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指患者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因疼痛较重并发肌肉挛缩。它通常影响一个肢体,但也可影响多个肢体或身体的任何部分。

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主要还是以循经取穴为主,常用穴位有: 肩髃、肩贞、曲垣、肩髎、曲泽、极泉、内关、腕骨、后溪。

重用泻法,特别极泉、内关、曲泽几个穴位需要针刺至神经干,使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抽搐一下,产生放电感;肩部的穴位肩髃、肩贞、肩髎需要用长针透刺;后溪穴需透向合谷,捻转泻法。

中风后很多患者会出现手部畸形,常表现为手指不能打开,屈曲握固,肌张力较高,常常伴有手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足部畸形常常表现为足内翻和足下垂,这是影响中风患者不能行走的严重因素,表现是足部向内翻折或不能上抬背伸。

对于手足的畸形得重用泻法和透刺方法。手部畸形除了上面提到的 后溪透刺合谷,还可以使用火针点刺八邪穴。 八邪穴属于经外奇穴,定位在在手背,第1 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具体操作可见以下视频:中风后手掌打不开,火针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对于足部畸形,不论是足内翻还是足下垂,足踝周围的穴位可以透刺,如 丘墟透照海,解溪透申脉等,或者用火针点刺解溪、申脉、照海、丘虚等穴。

完骨的准确位置图片 完骨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1 完骨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简易取穴:端坐抬头,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处,再旁开2横指处即是。

2 完骨穴穴位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3 完骨穴类属功效

类属: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功效: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耳后痛,颈项强痛,喉痹,口眼歪斜,目痛,耳鸣,耳聋,失眠,疟疾。

4 完骨穴作用机制

完骨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耳后乳突部,近颅骨,与脑有密切联系,为足太阳,足少阳之交会穴,故能疏风清热,通调太阳,少阳之气,消肿止痛,用于风热之邪循经上犯所致的头部,颈项,五官疾患并清少阳之邪热,用于邪入少阳之疟疾针刺本穴可以加强头部气血的运行,起到安神健脑的作用,用于失眠头痛等症调理。

失语症的针刺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体针

中风失语用针灸治疗,临床可收到显著的疗效,特别是早期的病人,有时针刺后就可明显改善其语言不利症状。

1.针刺取穴哑门、风府、风池、完骨、天柱、印堂、人中、廉泉、神门、内关、手足三里、三阴交、涌泉、金津、玉液。

2.针刺方法哑门、风府每次取一穴,针向下颌方向,刺入1寸左右,得到针感后出针;风池、完骨、天柱每次取一穴,针尖向喉结方向刺入1~1.5寸,施小幅度高频转1~2min后出针;廉泉进皮后先向舌根方向进入2寸左右,然后出针;人中斜刺0.5寸,有意识障碍及精神不振者,可用雀啄法;印堂用捻转泻法;神门、内关、手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可两侧交替取穴,神门向肘部斜刺,内关用提插捻转泻法1~2min,三阴交针刺以使下肢有抽动感为宜,涌泉点刺,人中、神门、内关、三阴交可留针15~30min,也可根据病情而增减。

3.随症加减金津、玉液及舌面进行点刺;软腭反射消失者,刺软腭;咽反射消失,饮水发呛者,可点刺咽部黏膜;舌肌萎缩及舌下络脉瘀血者,可舌下脉络放血;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可加命门、关元,针区加灸,也可只用灸法;听觉功能障碍者,可加针百会、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伴意识障碍及情绪低下,可加针百会;血压偏高者,可泻太冲、曲池、风池;声低息微,全身乏力者,可针补气海、足三里,气海针后加灸;喉中痰鸣,痰涎壅盛者,加针天突、中脘、丰隆。

另外,失语的治疗,除针灸外尚可配合头针,取穴以左侧为主,可以提高疗效。

(二)头针

头针疗法是用针刺头皮的某些特定区域以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是运用中医学的针灸学及现代医学的大脑皮质定位理论产生的一种疗法。这种疗法对脑血管病的治疗为有效方法之一,并具有进针快、捻针快、起针快的“三快”特点。关于脑与头皮经络的关系,早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即有说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分布于头的经脉、经筋、络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

治疗主要选用语言一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如为语言含糊不清以局部选穴为主,选风府、大椎、人迎、廉泉为主。头部刺激区定位:取病人优势半球头皮语言诸区,根据失语症的类型选用不同的语言区。完全性失语者,取语言一区;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者,取语言一区;以听语理解障碍为主者,取语言二区。操作:持28~30号毫针与头皮呈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使用手法或电针治疗。

听觉功能障碍者,可加针百会、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伴意识障碍及情绪抑郁者,可加针百会;血压偏高者,可泻太冲、曲池、风池;语声低微,全身乏力者,可针足三里,气海针后加灸;喉中痰鸣,痰涎壅盛者,可加针天突、中脘、丰隆。

足少阳胆经腧穴的针刺方法是什么?

(一)主治病症

足少阳胆经共有44个腧穴(图8-82),主要治疗口苦,目疾,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腋下肿,发热,胸、胁、股、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

图8-82足少阳胆经腧穴

(二)腧穴歌诀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穴,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风池肩井渊腋部,辄筋日月京门标,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中渎阳关阳陵穴,阳交外丘光明宵,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与地五会,侠溪窍阴四趾端。

(三)腧穴

1.瞳子髎

[取法]在目外眦外侧,眶骨外侧缘凹陷中取之(图8-83)。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口。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直下,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之(图8-83)。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

[刺灸法]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3.上关

[取法]在耳前,颧弓上缘,当下关直上方取之(图8-83)。

[主治]耳鸣、耳聋;偏头痛、口眼斜、齿痛、口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当头维与曲鬓穴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之(图8-83)。

[主治]偏头痛、目眩、癫痫;耳鸣、齿痛、口。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5.悬颅

[取法]在头维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连线中点取之(图8-83)。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6.悬厘

[取法]在鬓角上际,当悬颅穴与曲鬓沿鬓发弧形连线中点取之(图8-83)。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7.曲鬓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鬓发内,约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之(图8-83)。

[主治]偏头痛;齿痛、牙关紧闭、暴暗。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8.率谷

[取法]在耳廓尖上方,角孙穴上,入发际1.5寸处取之(图8-83)。

[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9.天冲

[取法]在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后约0.5寸处取之(图8-83)。

[主治]头痛、牙龈肿痛;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0.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中点处取之(图8-83)。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1.头窍阴

[取法]在乳突后上方,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连线上取之(图8-83)。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2.完骨

[取法]在乳突后下方的凹陷中取之(图8-83)。

[主治]头痛、齿痛;疟疾、癫痫;口、颈项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图8-83

13.本神

[取法]在曲差旁开1.5寸,当发际上取之(图8-84)。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4.阳白

[取法]在前额,当眉毛中点上1寸处取之(图8-84)。[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面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5.头临泣

[取法]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于头维穴与神庭穴之间取之(图8-84)。

[主治]头痛、目眩、流泪、鼻塞;癫痫、小儿惊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6.目窗

[取法]在头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之(图8-84)[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头痛、癫痫、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7.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之(图8-84)。

[主治]头痛、目眩;唇吻急强、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8.承灵

[取法]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之(图8-84)。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塞、衄血。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9.脑空

[取法]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穴(图8-84)。

[主治]头痛、目眩;癫狂痫;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0.风池

[取法]在项后,与风府穴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84)。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迎风流泪、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颈项强痛。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可灸。

图8-84

21.肩井

[取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取之(图8-85)。

[主治]头项强痛、瘰疬;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发生气胸;孕妇禁针。可灸。

图8-85

22.渊腋

[取法]侧卧,当腋中线上,在第四肋间隙,举臂取之(图8-86)。

[主治]胸满、胁痛;上肢痹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23.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举臂取之(图8-86)。

[主治]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图8-86

24.日月(胆募穴)

[取法]在乳头下方,当第七肋间隙取之(图8-87)。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黄疸;胁肋疼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图8-87

25.京门(肾募穴)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际取之(图8-86)。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腹胀、泄泻;胁痛、腰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26.带脉

[取法]侧卧,在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取之(图8-86)。

[主治]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27.五枢

[取法]仰卧,在髂前上棘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取之(图8-88)。

[主治]腹痛、便秘;疝气、带下、阴挺。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28.维道

[取法]在五枢前0.5寸处取之(图8-88)。

[主治]腹痛、便秘;疝气、带下、阴挺、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可灸。

29.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中点,侧卧取之(图8-88)。

[主治]疝气;腰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图8-88

30.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界处取之(图8-89)。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挫闪腰痛、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刺灸法]直刺2~3寸,可灸。

图8-89

31.风市

[取法]在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取之。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正对此穴(图8-90)。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32.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腘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取之(图8-90)。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3.膝阳关

[取法]在阳陵泉直上,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取之(图8-90)。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图8-90

34.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取之(图8-91)。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5.阳交(阳维脉郄穴)

[取法]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取之(图8-91)。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6.外丘(郄穴)

[取法]在外踝尖上7寸,与阳交平齐,当腓骨前缘取之(图8-91)。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7.光明(络穴)

[取法]在外踝尖上5寸,当腓骨前缘,趾长肌腱和腓骨短肌腱之间取之(图8-91)。

[主治]目痛、夜盲;乳房胀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8.阳辅

[取法]在外踝尖上4寸,当腓骨前缘取之(图8-91)。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腋下肿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39.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取法]在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取之(图8-91)。

[主治]项强、胸胁胀痛、咽喉肿痛;便秘、痔疾;下肢痿痹、脚气。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图8-91

40.丘墟(原穴)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腱外侧的凹陷中取之(图8-92)。

[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1.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取法]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中,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取之(图8-92)。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瘰疬;乳痈、月经不调、遗尿;疟疾;胁肋胀痛、足跗疼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2.地五会

[取法]在第四、五跖骨间,当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取之(图8-92)。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3.侠溪(荥穴)

[取法]在第四、五趾缝间,当趾蹼缘上方纹头处取之(图8-92)。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胀痛;热病;乳痈。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4.足窍阴(井穴)

[取法]在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取之(图8-92)。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头痛、失眠;咳逆、胁痛;月经不调;热病。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图8-92

以上就是关于中风后遗常见症状的针灸取穴介绍全部的内容,如果想了解中风后遗常见症状的针灸取穴介绍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本文标签: 取法   主治   肿痛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wanyaow.com/news/140633.html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最近更新 |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网| 传悦私服网| 美元汇率 |优学网

CopyRight 2022 www.wany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万药健康网 版权所有 | 冀ICP备20020072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oolse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