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文章正文

如何防止舌后坠

作者:佚名

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看咽喉壁是不是增生,有的不是舌后坠而是咽喉壁组织增生,那样多数是可以手术缓解的。当然,能不能手术,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年龄。全班状态灯多种情况来分析的。

如何防止舌后坠

扩展资料

舌分为舌体和舌根两部分,二者在舌背以界沟为界,舌根占舌的后1/3,以舌肌固定于舌骨和下颌骨等处,其位置几乎呈垂直状,后方与会厌,两侧与咽壁相连。

黏膜上无乳头,但有许多呈结节状的淋巴组织,其中夹有小凹陷,表面高低不平,上面有许多淋巴小结,即舌扁桃体,也称舌滤泡,内含有大量淋巴细胞。

参考资料

舌根  本站

休克病人发生舌后坠怎么办

昏迷或延髓麻痹的病人一般由胃管内灌注食物、药物和水分,须长期留置胃管并每周更换,但这类病人经常伴有舌根后坠,坠向后方的舌根堵塞了口咽部通道,给插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按常规的昏迷病人插胃管法常常难以奏效。为了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我们摸索出了“侧位拉舌插胃管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法应用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2~73岁,均为昏迷伴舌后坠病人,其中脑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癫痫持续状态3例(1例伴气管切开),重症肌无力危象1例。2 方 法插管前准备同常规法,另备拉舌钳、开口器、手电筒,选用透明硅塑胃管。让病人仰卧,术者左手持胃管后端,右手持胃管前端,从一侧鼻孔插入约12~14cm(口咽部)感到有阻力时,助手用拉舌钳将病人舌头拉出,术者即可顺利将胃管插入45~55cm,证实在胃内后固定胃管,根据需要注入食物、药物等。若病人牙关紧闭,可先用开口器助其开口,再用拉舌钳将舌头拉出。本法应用16例均一次插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多数是在使用昏迷病人常规插管法5次以上均失败的情况下改用侧位拉舌法而一次成功的。3 讨 论3.1 昏迷、延髓麻痹时由于支配舌、咽部的神经受到麻痹,常发生舌根后坠现象。当病人仰卧时,由于重力作用,舌根后坠更加严重,后坠的舌根堵住了口咽部通道,常使胃管很难插入,有时反复插管多达10次以上均不成功。常规的昏迷病人“先仰头后托头”插管法虽可增加咽喉部通道弧度,对无舌后坠的昏迷病人有效,但对舌后坠病人却不能奏效,因为弧度增加并不能解除口咽部受堵。相反,病人头后仰时舌后坠更加明显,胃管更难插入。当病人侧卧位时,舌向后坠的重力作用减小,舌后坠减轻,同时由于拉舌钳的作用,舌根完全拉出,口咽部通道不仅不再受堵,而且比正常情况下还要增大,所以胃管插入非常顺利,成功率达100%。3.2 侧位拉舌插管法大大增加了舌后坠病人插胃管的成功率,既节省了材料,又减轻了护士工作量,病人也能及时从胃管内摄取所需的营养、药物和水分,同时也避免了常规法反复插管所导致的呛咳、误吸、粘膜损伤等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3.3 对脑出血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颈项强直、气管切开等头颅活动受限的病人,将病人头部先后仰再托起以增加咽喉部通道弧度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会造成病情加重或气管套管脱出,而侧位拉舌法却能避免以上情况。3.4 透明硅塑胃管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较柔软,减少了对病人的刺激,末端连接一小塞子,灌注后只需将小塞子塞住末端开口,不必反折末端并包裹纱布,节约了卫生资源。胃管前端侧孔较大,便于灌注食物和抽吸胃内容物。因胃管是透明的,便于观察灌注食物后胃管是否冲净,避免食物积存管腔变质,造成胃肠炎或堵塞管腔,临床使用此胃管有一定优点。3.5 操作时动作应轻稳、快捷,当舌头拉出时应迅速将胃管插入,以缩短拉舌时间,同时,舌头不可被夹得太紧,以恰好能拉出为宜,拉舌过久过紧易导致舌尖破损出血。胃管插完后应仔细检查舌尖上下两面有无破损,若有破损应予创面处理并加强口腔护理,本法应用16例无一例出现破损出血的现象。

舌后坠紧急处理方法

舌体无力主要是考虑脾胃虚弱导致的,脾胃主肌肉。所以治疗应该是以调节脾胃为主。建议可以考虑针灸治疗,缓解不适,配合归脾丸治疗,禁食辛辣油腻,多喝白开水,保证情绪稳定。

舌根后坠会容易出现呼吸不畅,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用口咽通气道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用口咽通气道以后仍然不行,需要用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处理。

以上就是关于舌根后坠 怎么处理全部的内容,如果想了解舌根后坠 怎么处理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本文标签: 舌根   病人   拉出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wanyaow.com/news/136519.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最近更新 |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网| 传悦私服网| 美元汇率 |优学网

CopyRight 2022 www.wany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万药健康网 版权所有 | 冀ICP备20020072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oolse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