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文章正文

如何防治麦角病

作者:佚名

1.麦角病的防治方法

如何防治麦角病

①菌核落入土中或混入种子中越冬,因此冬季和春季羊草返青前燃烧田间的植株残体对麦角病较严重的天然草地和多年生牧草种子田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②建立无病留种田低洼泡水和酸性土壤有利于麦角病的发生,不宜做种子田为了防止土壤中的麦角菌侵染,于开花初喷1~2次多菌灵③人工草地可与豆科牧草轮作2~3年以上④青刈麦角病主要为害花器,且在麦角成熟前无毒,所以在麦角病较重的草地,可在抽穗前放牧,或在开花期麦角成熟前刈割制成干草,既防止家畜中毒,又可减少菌源

2.锈病的防治方法

①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和药剂防治为辅②多种牧草混播,防止因牧草单一而造成大流行③种子田在病害测报基础上,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敌锈钠200倍液,加入0.1%~0.2%洗衣粉用药液75~100千克/亩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粉锈宁(三唑酮)按有效成分8~10克/亩

3.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①病菌黏附种子表面,用药处理种子非常重要按种子量的0.5%~1%硫黄粉拌种,或1%石灰水浸种②萌蘖时,控制灌水,减少湿度,可以减少发病率

4.粒线虫防治方法

①虫瘿混在种子中传播,故调运种子要检疫②建立无病留种田

大麦粘液形成的原因

大麦粘液形成的原因是得了大麦麦角病。大麦麦角病是大麦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重要病害,极大的影响了大麦的品质及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因此,农户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大麦麦角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供农户们参考。主要为害花部,先产生黄色蜜露状粘液,以后花部逐渐膨大,在结麦粒的部位形成紫黑色、长角形菌核,即麦角。一个穗上仅局部小穗被侵染,形成1个到几个麦角,但与之相邻的小花常不孕。麦角的大小因寄主植物的不同而有差异。防治方法是选择无病地块留种。受害严重地块,可用非禾本科作物轮作。选用不带菌核的种子,如果麦种中混有菌核,可用20%~30%盐水汰选。清除田间杂草和自生麦苗,消灭野生寄主植物。秋季进行深耕,将菌核埋入土中,使其不易萌发,或萌发后不易出土。

禾本科牧草病害有哪些?

grass diseases

商鸿生

禾本科牧草属种很多,重要的有黑麦草属、鸭茅属、早熟禾属、冰草属、披碱草属、雀稗属,赖草属,羊茅属、雀麦属、鹅冠草属以及其它属牧草。其禾草病害多达400种以上,以锈病、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叶枯病最为重要,可引起饲草和种子产量剧降,品质劣化,并减弱其抗逆性,甚至造成越冬死亡。病害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禾草内生真菌产生多种毒素,引起牲畜中毒死亡。牧草病害的早期研究主要是病原真菌调查和描述,20世纪以来,针对多种病原物类群进行了病原学流行学和防治学的研究,少数国家还做了牧草病害普查,出版了专著。

种类

禾本科牧草病害可按主要发病部位和危害特点,分为叶部病害、根和茎基部病害穗部病害和特有病害介绍。

叶部病害

主要有锈病、白粉病、霜霉病和多种叶斑、叶枯病。中国已记述的禾草锈菌有80余种。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Pers.)、叶锈病(P..recondita Rob.et Desm.)、条锈病(P.striiformis West.)和冠锈病(P.coronata Corda)发生最广,危害最烈。其它引起禾草锈病的重要病原菌还有翦股颖柄锈菌、早熟禾柄锈菌、羊茅属柄锈菌、雀稗柄锈菌、冰草生柄锈菌、野麦柄锈菌、狗牙根柄锈菌、粟单孢锈菌、看麦娘单孢锈菌等。禾草锈菌有高度的寄生专化性,多以潜育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以夏孢子持续侵染的方式在冷凉地区越夏,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辗转危害,转主寄主多无实际作用或不存在。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Syd.]、霜霉病[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Schroet,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c.)Thirum et al.]等也普遍发生,但危害性因草种、品种或环境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鸭茅叶黑粉病[Entyloma dac-tylidis(Pass.)Cif.]危害羊茅、翦股颖、梯牧草、早熟禾等多种牧草,该菌以担孢子侵染寄主叶片,冬孢子堆埋生于叶片、叶鞘表皮下。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在温暖地区引起多种禾草严重的叶腐,亦是重要的防治对象。禾草叶斑病和叶枯病种类很多,主要由壳二孢属(Ascochyt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尾孢属(Cercospora),弯孢霉属(Curvularia),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壳月孢属(Selenophoma),壳针孢属(Septoria),壳多孢属(Stagonospora)和喙孢霉属(Rhynchosporium)等半知菌引起。许多种类危害草地造成枯草斑,枯草圈或大片枯草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Wilson],根腐叶枯病[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t Sorok.)Shoem.],褐条病[Cercosporidium graminis(Fuckel)Deighton],黑麦草网斑病[Drechslera dac-tyoides(Drechs.)Shoem.],雪霉叶枯病[Gerlachia nivalis(Ces.ex Sacc.)Gams et Muller]等都是寄生范围较广、分布普遍的典型病例。国外发生较重的禾草铜斑病(Gloeocercospora sorghi Bain et Edg.),叶片溶消病(Drechslera vagans Drechs.),红丝病[Laetisaria fuciformis(McAlp.)Burdsall]等中国均未发生。上述叶斑、叶枯病主要以病残体或带菌种子引起初侵染,以气传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危害禾草的病毒也很多,重要的有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黑麦草花叶病毒(Ryegrass mosaic virus),雀麦花叶病毒(Brome mosaic virus)和冰草花叶病毒(Agropyron mosaic virus)等。

根和茎基部病害

侵染禾草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种类多,发病因素复杂。腐霉属真菌引起的根腐在暖湿地区发生较重。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ier)多发生于土壤贫瘠、冷凉、pH值较高的草地。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多发生于高温多湿的南方草场。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t Sorok.)Shoem.]等多种平脐蠕孢属和内脐蠕孢属真菌也能引起根腐和茎腐病,发生比较普遍。眼斑病[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Fron.)Deighton]在欧、美分布很广,中国尚未发生。

穗部病害

以黑粉病最重要,病株穗部受害,籽粒被破坏,形成黑色冬孢子堆。中国已记述的黑粉菌有40余种。雀麦黑粉菌发生普遍,雀麦和冰草受害最重。狗牙根黑粉病(U.cynodotis Henn.)、狗尾草黑粉病(U.neglecta Niessl.)、狼尾草轴黑粉病[Sphacelotheca pamparum(Speg.)Clint.]、茎黑粉病[Ustilago hypodytes(Schlecht.)Fries]以及雀稗粒黑粉病(Tolyposporium evernium Syd.)等也较常见。秆黑粉病[Urocystis agropyri(Preuss)Schroter]和条黑粉病[Ustilago striiformis(West.)Niessl.]病株矮化,呈现整株性症状,叶片、叶鞘和茎秆上生有条斑状冬孢子堆,不抽穗或穗部发育不良。矮化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aversa Kuhn)、狐尾草腥黑穗病(T.fusca Ell.et Ev.)尚未在中国发生,具有检疫重要性。多数黑粉病由土壤和种子带菌,幼苗侵染,系统发病。麦角病[Claviceps purpurea(Fr.ex Fr.)Tul.]也是重要的穗部病害,分布于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危害几百种禾本科植物。病株穗部产生菌核(麦角),菌核含有多种生物碱,能引起牲畜中毒,牧草开花期凉爽阴湿时,发病尤重。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有性态: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和多种同属真菌侵染禾草穗部,引起赤霉病,亦以花期湿润多雨,气温适宜的地区受害最重。早熟禾镰孢[F.poae(Peck.)Wr.]引起禾草银顶病,病穗腐烂,种子绝收,国内尚未发现该病。黑麦草盲籽病[Gloeotinia temulenta(Prill.et Delacr.)Wilson,Noble and Gray],引起种子不育或种子发芽率剧降,黑麦草种子生产常受到毁灭性损失。该病借种子传播,现发生于澳洲、欧洲和北美。此外,翦股颖粗线虫[Anguina agrostis(Stienbuch)Filip.],鸭茅黄胶病(Clavibacter rathayi Davis et al.)等也是禾草重要的穗部病害。

特有病害

包括禾草特有的、流行规律和发病生态均具特点的仙人圈和内生真菌病。仙人圈(Fairy rings)又称“蘑菇圈”,系担子菌伞菌目和马勃目一些种类在土壤中大量滋生所引起的,被害草地出现直径不一的暗绿色圆圈,宽度多为10~20厘米,圈上禾草长势旺盛,叶色浓绿,圈内禾草衰败枯死,在枯草圈内尚可出现次生旺草区。有时,草地上仅出现成环状排列的担子果,牧草生长无明显变化。仙人圈的出现可能导致禾草大量死亡,但关于死草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已提出的假说有:①土壤内充满真菌菌丝体网络,阻碍水分渗透,禾草因缺水而死亡;②真菌活动导致土壤中氨的浓度升高;③真菌产生的氰化物积累到毒害水平;④牧草根部被真菌侵染;⑤牧草生育受抑,因其它病菌侵染或环境胁迫致死。旺草的出现系真菌的老菌丝死亡分解后释放出较多氮素所致。草地土壤质地疏松、肥力低下、水份不足时易出现仙人圈。

内生真菌(fungal endophytes)只能在牧草体内完成或大部完成其生活史,并产生毒素引起牲畜中毒。禾草内生真菌有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的拟瘤座菌属(Balansiopsis),Myriogenospora属,瘤座属(Balansia)、香柱菌属(Epichloe)等,大多数在植株体内系统侵染叶片、茎秆和花序,只有当植物花器上产生孢子时才外露显症。其中香柱菌(Epichloe typhina(Pers.)Tul.)侵染翦股颖属、鸭茅属、绒毛草属、大麦属、黑麦草属以及其它重要牧草。美国黑麦草品种发病率可高达90%~100%。第二类内生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细胞间隙蔓延,外部无症状,亦不产生子实体,包括Acremonium属和Sphacelia属一些种类,以及Phialophora属类似菌和Gliocladium属类似菌,此类内生真菌多发生于羊茅、黑麦草、雀麦、早熟禾,针茅等属禾草。美国90%以上苇状羊茅草地被枝顶孢(Acremonium coemophia-lum)感染。内生真菌只借带菌种子传播,欧洲、北美和新西兰等地羊茅、黑麦草等禾草种子带菌率很高。禾草寄主与内生真菌之间有互惠共生关系,内生真菌可增强植物对昆虫和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

病害控制

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搞好草地合理利用和草地卫生,以选育抗病品种和使用无病种子为关键,慎重地辅以药剂防治,控制的重点是人工草地和种子产地。具体控制措施有:①开展牧草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②实施引种检疫和种子产地检疫,杜绝危险性病虫的人为传播,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防治内生真菌尤应实行种子检验,选用无病种子或行温汤浸种,并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贮藏种子,以加速种子中内生真菌的死亡。③清除病残体,刈后耙地或在秋末、冬初焚烧灭茬,搞好草地卫生。④草地合理排灌、施肥,与豆科牧草轮作和不同草种混播间作,合理密植。⑤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合理安排刈割与放牧的时间、次数与留槎的高度。⑥实行药剂防治,地上部喷药应尽量选用低毒性和残留低的农药,并限制施用时期和次数。防治内生真菌需喷施三唑酮等能抑制麦角甾醇的内吸杀菌剂。

参考书目

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科学出版社,1979,北京。

Smiley,R.W.Compendium of Turfgrass Diseases,APS Press,1983,St.Paul.

何文俊(1909~1967)

田筱君

植物病理学家。四川省巴县人。1929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32年后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任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1935~193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研究助教,1936~1941年去美国依阿华农工大学任研究助教、讲员,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后历任华西协和大学教授、农业研究所所长、理学院院长,西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曾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植物病虫害系主任,曾任四川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他在30~40年代主要研究金花虫、蜥蜴、蝶类以及氟化物的毒饵效力,土壤寄生病菌及植物根病;50~60年代重点研究四川省水稻稻瘟病、甘薯黑斑病的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主要著作有《植物病理学基础》,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

核果病害

stone fruits diseases

曹若彬

已记载的桃、李、杏、梅及樱桃等核果类果树病害近200种。中国有桃病害50多种,李病害30多种,杏病害30多种、梅病害20多种,樱桃病害10多种。不同的核果可以有共同的病害。最重要的病害是核果褐腐病、炭疽病、缩叶病、疮痂病、流胶病及冠瘿病。较重要的有细菌穿孔病、腐烂病、软腐病、李红点病、杏疔病及樱桃丛枝病。

细菌穿孔病

为世界性病害,中国各核果产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果与枝梢。叶片发病引起褐色小斑点,病组织干枯后脱落穿孔;果实染病产生水渍状凹斑;枝梢受侵染后出现溃疡斑。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明显影响树势及产量。病原物为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ompestri pv.pruni(Smith)Dye〕。侵染桃、李、杏、樱桃、毛樱桃等。桃品种中以晚熟种如玉露、太仓发病重。温暖多雨重雾适宜病害发生,树势衰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树冠郁蔽的果园发病重。病原细菌主要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溢出菌脓,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自气孔或皮孔侵入,引起多次再侵染。病害控制为冬季结合修剪清除枯枝、落叶和落果,集中烧毁;春季萌动前喷施石硫合剂消除越冬病菌;发病初期喷代森锌、锌铜石灰液、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

Taphrinapruni李袋果病Altemariatenuis桃果黑斑病Cylindrocladiumscoparium桃白霉病Sclervtifiiasclerotiorum桃菌核病Phomopsisamygdalina实腐病Aspergillusniger,A.luckuensis曲霉病为害果Sclerofiniafuckeliana灰霉病果或主要Agrobaderiunfumafaciens冠瘿病Helieobasidiummompa紫纹羽病茎基或根Ganodermaapplanafum梅赤枯病Fusicoccumpersicac櫻桃枝枯病Fomesfulvas桃木心腐病Lepfosphaeriapruni桃皮腐病Nectriacinnabaritia桃癌肿病S.fanakae干Septobasidiumbogoriense,膏药病主干、枝MycosphaereUaceraseLla櫻桃褐色穿孔病Taphrinamume杏、梅叶肿病Caeomamakinoi杏、梅锈病PhyUostictapersicae桃斑点病Guignardiapruni-persicae桃黄褐斑病Leucotehumpruni-persicac桃白锈病Ascochytaprunicola轮纹病Cercosporarubro-fincta灰斑病Tranzscheliapruni-spinosae褐锈病C.degenerans白霉病Clastervsporiumcarpophilum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circumscissa穿孔病叶、果Coryneumbeyerinckii紫轮病叶、枝、果thecaPannosa果Podosphaerafridactyla,Sphaero-白粉病叶、枝、花、病原物病害名称为害部位

黑麦病害指什么?

rye diseases

胡长程

已报道的黑麦病害共50多种,中国已报道10余种。

病害种类和分布

主要分布于前苏联、波兰、德国、美国、加拿大、土耳其和中国等。较重要的有黑麦麦角病、黑麦秆黑粉病、黑麦叶锈病和黑麦秆锈病。每年造成的损失约5%~10%。

黑麦麦角病

在前苏联、波兰和美国等发生,可造成严重损失。中国内蒙古、河北、黑龙江、新疆等省、自治区发生较多。病菌主要为害花部,在结实部位形成紫黑色,长角形菌核,即麦角。麦角长1~3厘米,直径0.8厘米。病原物为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Fr.)Tul.〕,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麦角蜜孢霉(Sphacelia segerum Leveile),属半知菌,瘤座孢目。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萌发抽生出子座柄和子座,产生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图1)。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到黑麦的花部,经7天左右分泌出黄色蜜露状粘液,约半月后形成菌核。菌核成熟后落入土中,越冬后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粘液内有大量分生孢子,由昆虫、雨滴或与病穗接触传播。种子中混杂的菌核也是侵染源之一。黑麦开花期潮湿多雨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蔓延。菌核经一年以上丧失活力,春季地面湿润,菌核易萌发。麦角是珍贵的药材,含有毒素,种子中含有0.5%的麦角即不能用作食物和饲料。病菌具有若干专化型,有的能为害黑麦、小麦、大麦和雀麦,有的只能侵染黑麦,不为害大麦。

图1 黑麦麦角病

1.病穗;2.麦角上生出病菌的子座;3.子座纵切面;4.子囊壳纵切面;5.子囊及子囊孢子;6.分生孢子黑麦秆黑粉病

病菌主要在黑麦的基部发育,初期形成细长的纵条,而后彼此愈合,受病组织干枯、纵裂,散出黑色孢子粉,即冬孢子。受侵植株矮化,不能抽穗,或弯曲、扭转(图2)。病原菌物为黑麦条黑粉 菌〔U rocystis occulta(Wallr.)Ra-benh.〕,属担子菌,黑粉菌目。冬孢子粘附于种子表面或在土壤内越冬,孢子萌发后侵入幼芽。病菌具有高度专化性,不侵染禾本科的其它植物。

图2 黑麦秆黑粉病症状

黑麦叶锈病

黑麦重要病害之一。病菌能侵害幼苗和成株,在叶片正反面形成许多细小、卵圆形、褐色夏孢子堆。露出大量夏孢子。植株成熟前在叶背表皮下产生黑色、细长的冬孢子堆。病原物为Puccinia rubigo-vera(DC.)Wint.f.sp.secalis(Eriks.)Carl.,属担子菌,锈菌目。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状、大小与小麦叶锈菌相似。病菌以夏孢子和菌丝体在叶部越冬,春季先在叶片上产生夏孢子堆,散发出夏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在7~10天后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当气候条件适宜于病菌生长时,则重复侵染造成流行。该菌与大多数禾谷类锈菌的冬孢子不同,多在小麦成熟期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牛舌草属(Anchusa)杂草,在叶片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再次侵染黑麦。在北美一些国家中对牛舌草属植株的侵染很少发生。该菌仅寄生在黑麦上,不侵染其它禾本科植物。牛舌草属和狼紫草属(Lycopsis)植物是它的转主寄主。该病潜育期平均8天,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则稍延长。

黑麦秆锈病

1982年在巴西南部种植的黑麦严重受害,造成绝收。在北欧也曾是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澳大利亚近年来发生也较严重。本病症状和病害循环与小麦秆锈病相同。病原物为禾柄锈菌黑麦变种(Puccinia graminis var.secalis),属担子菌,锈菌目,与小麦秆锈菌(P.graminis var.tritici)相同,这两个变种具有许多相同的基因。黑麦秆锈菌的寄生范围较广,除黑麦外还能侵染大麦、冰草(Agropyron)、偃麦草(Elytrigia)、雀麦属(Bromus)、看麦娘属(Alopecurus)、黑麦草属(Lolium)和鸭茅草属(Dactylis)等禾本科植物。

黑麦的其它病害大都与发生在大、小麦上的相同。如叶斑病[Rhynchosporium secalis(Oud.)J.J.Davis]、斑点病[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am.,King et Bakke],还有一些与小麦病害相同,如叶斑病(Septoria secalis Prill.et Del.)、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G.W.Wils.]、赤霉病[Gibberella zeae(Schw.)Petch]、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Speer=Erysiphe gra-minis DC.]、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er]、散黑穗病[Ustilago tritici(Pers.)Rostr.]、腥黑穗病[Tilletia secalis(Cda.)Kühn]、细菌性凋萎病(Xanthomonas translucens Dous.f.sp.secalis Hagb.)、土传病毒病和线虫病[Anguina tritici(Steinb.)Filip.]等。

病害控制

黑麦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和药剂防治为辅的措施。①选用无病或不带菌的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②选用抗病品种;③喷施粉锈宁或萎锈灵等杀菌剂。

无芒雀麦草在南方种植一年四季能青绿吗

需要注意: (1)前期准备无芒雀麦根系发达,具有地下茎, 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在播种前应深耕细耙,春播要在秋季翻耕,结合深耕,施人3000千克左右的厩 肥和适量的氮肥作基肥。特别是在干旱少雨地区,秋季翻 耕,蓄水保墒,清除杂草,是保证全苗壮苗的重要措施。

夏播也应于前1个月左右翻耕细耙,平整地块,做到土块 细碎,必要时还需镇压。土壤干燥的地方,播前宜灌水。 (2)播种无芒雀麦的播种期视当地气候条件而定, 春播、夏播或秋播皆可。南方各地春、秋季都可播种,而 以秋播为宜。在东北、内蒙古地区采用夏播,华北、 黄土高原则宜秋播。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撒播均可,条播行距30 ~40厘米,种子田行距稍宽,播深3 ~4厘米。单播每667平方米播种量1。5 ~2千克,种子田可播1 千克左右。无芒雀麦常与苜蓿、红豆草、红三叶等豆科牧 草混播,豆科牧草可为其提供充足的氮肥,使无芒雀麦生 长旺盛。

与紫花苜蓿混播时,每667平方米面积播无芒雀 麦0。 5 ~ 1千克、紫花苜蓿0。 5 ~0。 75千克。 (3)施肥无芒雀麦因根系发达,生长时需氮肥较 多,除播种前每667平方米施足有机肥作基肥外,以后可 于每年冬季和早春再施人有机肥。分蘖期应追施氮肥1 次。

每次刈取后均应结合灌溉施入速效氮肥,增强再生 力。另外,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适当施用磷、钾肥,如 与豆科牧草混种在酸性土壤上,要施一些石灰。一般施有 机肥的地块可提高产草量30%以上。 (4)田间管理无芒雀麦在幼苗时期生长比较缓慢, 应及时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以利苗齐苗壮。

在有条件的 地区,每次刈取以后要注意灌溉,特别在春季多风干燥的 高寒地区,进行1次冬灌,有利于春季早返青,提高产草 量。无芒雀麦地下根茎发达,生长3 ~4年后往往会形成 厚密的草皮,土壤通透性变差,有机质分解迟缓,对生长 不利,会造成产量下降,应在早春用钉齿耙或圆盘耙进行 耕耙,切碎草皮,改善土壤通透状况,促进新根茎的 发生。

无芒雀麦抗虫害能力较强。常见病害有白粉病、茎锈 病、麦角病等,可用石灰硫磺合剂、托布津、敌锈钠等药 剂防治。

以上就是关于羊草病害防治方法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如果想了解羊草病害防治方法有哪些?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本文标签: 病害   麦角   侵染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wanyaow.com/news/136099.html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最近更新 |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网| 传悦私服网| 美元汇率 |优学网

CopyRight 2022 www.wany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万药健康网 版权所有 | 冀ICP备20020072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oolse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