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文章正文

如何治疗惊悸

作者:佚名

应该去医院,做一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查明心脏是否有问题。

如何治疗惊悸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也会出现惊悸的状态,比如在某一环境,看到一个最不想看到的人,或者是形似这个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产生恐惧感,而使心跳加速,在梦中,特别是噩梦产生惊悸的状态就很平常了, 但是具备神经特质的人产生惊悸状态的时候,要比普通人多很多,因为具有神经质特征的人多疑、敏感、担心、害怕等心理特征比较明显。

惊悸状态就是指在受到某种恐惧的心理影响下,在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的作用下使心跳加快,而感到心神不宁的状态,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因为在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很快能够将惊悸的状态平衡下来,是心跳能够恢复到正常的跳动次数, 但是持续的时间,也有可能因为环境不同或个人状态的不同,惊悸状态时间的长短也会不同。

惊悸状态,在做梦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尤其在做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后会产生惊悸状态的人是很多的,如果没有其他病症病理性症状,都属于正常的,虽然他与恐惧症所体现的症状不尽相同, 但是如果在不恰当或不符合的实际情况或环境下,经常出现惊悸状态,就属于病态病理性的惊悸, 需要到医院检查评估 。

该怎么样去调整? 如果不是经常出现惊悸的状态,就不需要去刻意式的去调整,因为这是处在某种情景或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造成的交感神经作用下的心悸状态,而所产生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因为自我评估,现实的场景与实际状态不符,也就等于夸大了现实性的存在,让自己处在一种担心害怕,甚至是恐惧心理状态下,也就是说你所接触的或者看到的或者是碰到的,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危险,能够伤害到你, 是你夸大了与事实不相符的现状而产生的恐惧而造成了你惊悸的状态。

调整好心态,评估任何情景或场景都要与事实相符,对待一些联想性回忆和睡前的思维尽量减少,如果联想或回忆起曾经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睡前思考,眼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尽量去想一些其他事情,将所想不愉快事情掩盖过去,这样在睡梦当中就能够减少噩梦的出现, 如果这些自我都很难控制那么只要想到什么就继续想下去,当精神疲劳感出现时,这种惊悸的状态也就会逐渐的减少甚至消失。

身体出现惊悸的情况,根源还在于自己的心。

惊由神气之衰,不能镇静;悸由水气之忧,阴邪为殃。

从心理角度看,要注意调理好自己的情绪,比如:

1.停止批评和责难自己。不断苛责自已,说丧气话的人,通常是对自己不够肯定的人。要对自己温柔点,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2.学习积极正面的自我对话。我们的内心都有一部投影机,每天读出成千上万的画面与情绪,除了要停止负面的批评,更要积极输入一些正面的鼓励。

3.每天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的人生有什么是好的?”、“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启发自己更有创意的对话,找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肯定自我。

4.停止和别人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拿支笔写下自己的优点,也列下自己所拥有的,和自己比,也学会珍惜。

赶紧找个好中医治疗,同时按摩胆经,肝经

这需要具体一点来分析,个人建议,最好先看医生,排除一下是否是生理性的因素,如果不是生理因素,再从心理因素入手,这几天惊悸的具体时间,以前有没有类似情况,或者之前有没有服用过药物,都慢慢梳理出来,希望这个建议对您有帮助

心悸如何治疗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眼、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同时并见。心悸地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行政,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均属本病范畴。 心悸表现为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有左胸部心前区非常不适的感觉;比较轻的心悸,可能影响不大,或者只限制病人参加重体力劳动;比较重的心悸,病人还会伴有其它不舒服的症状,可能会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 引起本病症的原因较多,如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出血,更年期证候群等,这些皆为心脏以外的因素。此外,心肌、心内膜、心脏的瓣膜、心包,或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的某一部分发生疾病,都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心脏在本身有病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收缩才能完成任务,以致产生心悸。  治疗:   1、甘草黄泽汤 组方:水煎服日1剂。自汗失眠者先服桂枝龙骨牡蛎汤,待兼症消失后再服本方。 制用法:炙甘草、生甘草、泽泻各30克 黄芪15克 2、益气温阳活血汤 组方:每日1剂水煎服。阴虚加生地,麦冬,五味子;下肢浮肿加车前子;早搏频繁加甘松。 制用法:党参、黄芪、丹参各30克 补骨脂、附子各9克 川芎12克 桂枝、甘草各6克 治疗心悸的秘方、偏方: [方一] 茯苓细粉、米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乎锅里摊烙成极薄的煎饼,早、晚分作主食吃。 [方二] 桑椹15克。用桑椹煮水,代茶饮。 [方三] 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12克,山萸肉10克,白糖少许。将枣仁、芡实洗净,与龙眼肉、山萸肉同放人铝锅内,加水适量;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熬20分钟,滤去药渣,放人白糖,搅匀,装入茶壶内。吃龙眼肉饮药液。 [方四] 茉莉花、石菖蒲各6克,清茶10克。共研粗末,每日1剂,沸开水冲泡,随意饮用。 [方五] 猪心1个,大枣15克。猪心带血破开,放人大枣,置碗内加水,蒸熟,每日中午食之。 [方六] 猪腰500克,山药20克,当归10克,党参20克,油、盐、酱油、醋、葱、姜各适量。将猪腰对半剖开,取去网膜及导管,洗净;加入山药等3味中药清炖至熟,将猪腰取出晾凉,切成腰花装盘,浇上各调料即成。当菜肴食之。 [方七] 酸枣仁15克,粳米100克。将枣仁炒黄研末,备用;将粳米洗净加水煮作粥,临熟,下酸枣仁末,再煮,空腹食之。 [方八] 猪心1个,党参15克,丹参、北芪各10克。将党参等三味药用纱布包好,加水与猪心共炖熟,吃肉饮汤,日服1次。 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临床辨证首先根据症情区别心悸的性质,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心阳虚还是心阴虚,是挟痰还是挟瘀,其次要注意区别惊悸与怔忡。一般惊悸以实证为多,怔忡以虚证为多,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发展为怔忡。虚证治当以补虚为主,实证常用祛瘀、化痰等法。

心悸怎么样能缓解一下?

心悸指代的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出现心慌不安,心跳剧烈,心中搏动感,心跳可以快速,也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心跳过重,或者是忽跳忽止,有的人感到心悸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心脏要跳出来了,或者会觉得心脏撞击胸壁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心悸的表现,而且心悸常伴有胸闷、气短以及容易激动,心烦、失眠、乏力、头晕等表现,对于心悸问题严重的人要及时就医,而心悸问题较轻的人,则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来缓解心悸的问题,下面小匠老师跟大家来分享一下产生心悸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来缓解心悸的问题。

一、心悸产生的原因

1、生理性问题导致心悸

因为某些生理性的问题会让人产生心悸,比如本身体质虚弱或者吃得过饱,或者是到了吃饭的时间没有进食,饥饿了或者是过度的劳累,又或者是因为睡眠质量差,情绪激动的原因都可能会让人产生心悸的问题。

2、病理性的原因导致心悸

有的人之所以会产生心悸的问题,也是由于病理性的原因,例如查心电图可以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博,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另外还有是一些器质性的心脏疾病,例如说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等,也是会让人产生心悸的问题,出现心悸问题的心脏病患者,一定要及时地进行治疗,同时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心。

二、缓解心悸的方法

1、心悸的轻症患者:对于轻症的患者可以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但要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另外饮食要尽量清淡些,避免大饮大食,要使用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到了饭点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吃饭,不要喝浓茶,也要尽量少喝咖啡,同时也要避免抽烟喝酒

2、如果发现自己心悸的问题严重,特别是本身就具有心脏病的患者,一定要积极就医,到医院进行检查,寻求医生的帮助,要懂得遵医嘱,不要自己盲目地来治疗。

而且对于出现心悸的人而言,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控制好自身的情绪,避免过于激动,要学会让自己拥有一个好情绪,遇事不慌张,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注意到自己的作息问题,平时要避免过度劳累或长期熬夜,让自己能有充足的睡眠

那么,除了以上小匠老师分享的缓解心悸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心悸的问题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中留言分享。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击关注!

什么是心悸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悸是以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什么是心悸呢》怎么治疗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心悸,欢迎阅读。

什么是心悸

心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心悸名词解释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历史沿革

1.《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4.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5.《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心悸病因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心悸诊断

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心悸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悸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首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7.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心悸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转归预后

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者,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心悸的预防调护

1.心悸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思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注意劳逸结合。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胸痹、痰饮、肺胀、喘病、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

文献摘要

1.《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2.《素部·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1]

4.《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郁金。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自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2]

5.《景岳全书·怔仲惊恐》:“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3]

6.《证治汇外·惊悸怔忡》:“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4]

7.《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中医中的惊悸,怔忡是什么病?如何引起?有何危害?如何治疗?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致波动或老累过度而发,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证同时并见。病因病机:1心虚胆怯,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3阴虚火旺,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4心阳不振,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饮淩心。6:心血瘀阻,治法:活血化瘀,利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去看看中医对症下药,要心情愉快生活

治疗心悸的中成药简介

中医·心悸心悸(palpitation)为病证名。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各家论述追溯《黄帝内经素问》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讲的“心澹澹大动”和《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讲的“心怵惕”,也是类似心悸的描述。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才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它的发病原因,作了扼要的叙述,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的经验,对此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医宗金鉴·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严氏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了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详见百科词条:心悸 [ 最后修订于2018/7/23 14:31:42 共1289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以上就是关于最近几天都有些惊悸状态,该怎么调整?全部的内容,如果想了解最近几天都有些惊悸状态,该怎么调整?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本文标签: 心悸   惊悸   怔忡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wanyaow.com/news/132609.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最近更新 |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网| 传悦私服网| 美元汇率 |优学网

CopyRight 2022 www.wany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万药健康网 版权所有 | 冀ICP备20020072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oolse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