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文章正文

痰饮要治疗多久

作者:佚名

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因为痰病的种类繁多,所以治疗应有所不同。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化痰。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窍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湿化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化痰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健脾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咽喉,宜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络筋骨,宜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证见】 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润,脉弦滑。 治法: 温阳化饮。   主方茯桂术甘汤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针灸疗法 (1)痰饮壅肺:针刺可选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2)痰饮凌心:针刺可选内关、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心脾。 (3)痰湿中阻:针刺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痰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痰饮【证见】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润,脉弦滑。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悬饮【证见】病侧胁间胀满刺痛,转侧及咳唾尤甚,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宣利逐饮。

痰饮方药1

1.主方柴枳半夏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单方验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蒌、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支饮【证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颜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肺化饮。

痰饮方药2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细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支饮汤(袁桂生验方)

处方:麻黄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细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蒌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饮【证见】四肢沉重或关节重,甚则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发表化饮。

痰饮方药3

主方小青龙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细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内有郁热者,加石膏30克。

痰饮治疗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痰饮壅肺:针刺可选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2)痰饮凌心:针刺可选内关、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心脾。

(3)痰湿中阻:针刺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中医说痰饮

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上次我们说的湿气,可以这么认为,湿气是水湿痰饮的最早状态,换句话说,身有湿气,不做正规、正确、有效的处理,将会发展成为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 ,都是人体津液代谢(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不同部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故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

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出现两者并见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水湿、水饮、湿痰、痰饮等。在论述痰、饮异同时,《证治汇补》有言:“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痰饮应该是两个事物,是一个并列词组。其包括“痰”与“饮”。

(痰)

中医的痰主要指的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中医的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能够看得见的一些痰液,比如吐的痰、哮喘病表现出来的喉咙痰鸣等。无形之痰,一般都是看不见的,比如癫狂,痰迷心窍以及风湿痹痛,引起的手足关节变形的一些痰。对于这种病症,主要用一些温化、温运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 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肌肤皮毛,肃降可使水道通调,使上源之水下行。若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降与布散,便停聚于肺,而化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运 ,便停于体内,或肌肤四肢,或脏腑等部位。 若停聚于肺,聚而为痰,痰浊阻肺,影响气机,则肺气不宣、不降,可见咳嗽、痰多 ,甚或上逆作喘。肺病停痰,痰浊阻肺,不单纯是肺本身病变,而其根源多是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肺而发病。如临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脘腹不适,四肢困重,纳食不香,大便溏薄或泄泻,又见咳喘痰多。则其治法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外,关键还应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水湿得化,肺内停聚之痰再生无源。肺气宣降协调,诸证便解。

肾为生痰之本 ,这一论述本身是有其病理根据的。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但为何以肾为本,以脾为标呢?这涉及到“痰之所以为痰”的问题。《医贯·痰论》在褒扬王节斋“首揭痰之本于肾”时,同时批评道:“惜乎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制之方,皆治标之药。”其所谓治标及脾而未及肾者。张景岳亦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景岳全书》卷三十一)在人之各脏腑中,肾为先天之本,阴阳水火之根。在调节体内津液运行输布中,肾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职司开合,为气化之本。水液流通敷布的道路是三焦,剩余水分的贮存排泄是膀胱,而肾脏统领管辖着这两个脏器。“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灵枢·本输篇》)肾对水液的输布调节,就是主管关口门户的开合。饮自入胃后,水液的升降开合,始终由肾主管,故谓“肾者,胃之关也”。(《素问·水热穴》)肾对体内水液所司开合之功,具体是靠肾中阳气温煦蒸化的气化作用,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升降开合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能在体内保留。如此维系着体内水液运化输布代谢的相对平衡。肾的气化作用,除了“为胃之关”,“将两脏”之处,无论是脾的运化,还是肺的宣降,悉依赖于此。一旦气化失职,开合不利,水液的输布调节失常,清津不能运化,浊液不得排泄,水湿停积,便酿为痰浊;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即所谓“火不生土”,水反乘脾,聚而成痰。概言之,肾水亏而生痰,其结果有二,或肾虚不能制水,水不归源,肾水上泛而生之;或阴虚火动,如龙火出海,则肾水沸腾而生之。其所生之痰,既可凌心射肺,发为水肿;亦能内阻肺络,使肺失宣肃;还能壅津于脾,使脾失健运,甚而痰凝气滞,阻滞血运,结为淤血。

肾阳虚衰,水泛为痰者,《傅青主男科》日:“肾中之水,有火则安,无火则泛,倘人过于入房,则水去而火亦去,外之则水虚而火亦虚,水无可藏之地,必泛上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温,当于补肾之中,加大热之药,使水足以制火,火足以暖水,则水火有既济之道,自不上泛为痰矣,方用:熟地、山萸、肉桂、牛膝、五味子。”

肾阴亏损,水沸为痰者《青主男科》云:“久病痰多,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之,盖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肾水亏损者也,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当补肾以祛逐之,方用熟地、仁、山药、山萸、麦冬、芡实、五味子、茯、益智仁、车前子。”

痰的生成有不同原因,所以又有虚、实兼见之证,必须依据痰的常见证型进行确定。

实痰 :①痰浊壅肺:胸闷、咳喘促,喉中痰鸣,痰多或白或黄,或稀或稠,苔,脉滑。②痰阻中焦:胃脘堵,嘈杂不饥,泛吐痰涎,头目眩,肢体沉重,或腹泻便夹液或白冻,肠鸣,苔,脉濡滑。③痰瘀互结:心悸失眠,易怒善惊,或胸痛脘闷,喜太息,或精神失常或突然昏扑,呕吐痰或进食发噎或咽喉不利,似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发瘤厚舌红或暗、苔厚或黄或白,脉弦滑。④风痰闭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突然昏,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厚,脉弦滑。

虚痰 :①肺虚痰恋:咳喘日久,动则甚,痰稀或,或自汗畏寒,易于感冒,或潮热盗汗、额红,舌红或红,薄白或少,脉细滑无力或细。②牌虚痰盛:纳呆恶心,泛吐痰浊,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虚浮,腹胀便溏挟冻,舌淡红或淡、苔腻,脉细缓无力。③肾虚痰泛:久病痰喘气促,呼多吸少,动则更甚,痰多而稀薄,头晕耳鸣,畏冷喜温,腰膝酸软,或肿,或晨泻,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或,脉沉细无力。

(饮)

张仲景对于饮病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只是把“痰”“饮”并称,并在《金匮要略》中设“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由于汉晋唐时期,痰与“淡”“澹”相通,如《脉经》《千金翼方》等中的“痰饮”均作“淡饮”或“澹饮”。而《说文解字》云:“澹,水摇也”,说明水饮有变动不居、流动性的特点,因知仲景所言“痰饮”是一个偏正词组,“痰”在这里主要是用来修饰“饮”。

《金匮要略》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后世据此把饮留胃肠者称为痰饮,饮停胁下者称为悬饮,饮停肢体者称为溢饮,饮停胸肺者称为支饮。但由此分类可以看出,痰饮是有广义、狭义之分的。广义泛指水饮不化、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者,狭义则单指饮留胃肠者。对此,清代医家李彣释言:“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分而言之,饮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金匮要略〉广注》)。

痰饮,作为中医病证,是体内水液未能被完全输送或充分转化利用,停聚在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多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累体虚导致。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为痰饮病证的总称,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的痰饮指饮停胃肠之证。一般可表现为咳痰,喉中痰鸣,胸闷,苔腻,脉滑等,也有不见痰液排出,而表现为眩晕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慢性胃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肾炎水肿等。

如何减少体内的痰饮

痰和饮都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性产物。其中稠、浊、黄者叫痰,稀、清、白者称饮。痰饮为中医体系的一种常见病理因素,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痰饮不仅指能咳吐出来的有形之痰,而且指停留于脏腑、肌肉、经络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痰。 痰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脏腑的功能失调,不能正常地将进入人体的水分和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化生为气血津液、将进入人体的食物中没用的糟粕部分排出体外所致。其次是因为进食的油腻辛辣食物太多,超过了脏腑的处理功能造成。正常时,吃进去的食物和水分要通过肺、脾、肾等脏器的共同作用进行梳理和排泄,当这些脏器的功能不足,如肺不能正常履行宣发和肃降的功能,脾不能正常承担运化水液的功能,肾不能正常完成蒸化水分的功能,体内就会聚湿而生痰生饮。痰饮对身体的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痰饮停留在呼吸系统,能引起和加重咳嗽、吐痰、胸闷、气短、哮喘等症;停留在消化道,能引起和加重恶心、呕吐、泻泄等症;停留在头部,能引起和加重头昏、头闷、头重、头痛等症;停留在肌肤,能引起和加重皮下肿块(纤维瘤、脂肪瘤)等。预防痰饮的产生,减少痰饮的停留,对预防和延缓冠心病、脑梗塞、精神分裂症、高脂血症、胃肠炎、单纯肥胖症、脂肪肝、闭经等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要使体内的痰饮减少,首先要从预防做起,预防痰饮要从注意饮食的结构、关心脏腑的功能活动、关注体内的寒热环境几个方面进行。饮食荤素均衡、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正常、内火不重,就可减少痰饮的产生。正常人也有痰饮,但量少,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当痰饮堆集,引起各种症状时,就得服药治疗,使其减少。一般内热生痰,外寒生饮。预防痰饮的产生要调整脏腑的功能,以使脏腑能正常进行水液的利用和排出;改变体内的热环境,就是当五脏六腑有热时,及时服用泻火药;当风寒侵犯人体或体内寒邪停留时,及时服用发散风寒和温化寒饮的药。中成药方面,风寒外袭引起咳唾清稀痰饮者,可服通宣理肺丸,经常痰多粘稠者,可服橘红丸。对于痰饮引起的复杂病症要经医生辩证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痰饮如何治疗全部的内容,如果想了解痰饮如何治疗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本文标签: 金匮要略   咳喘   泽泻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wanyaow.com/news/121431.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最近更新 |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网| 传悦私服网| 美元汇率 |优学网

CopyRight 2022 www.wany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万药健康网 版权所有 | 冀ICP备20020072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oolsec#foxmail.com